認識我們的社區 ─ 我們應該再學些什麼

bludot.jpg (523 個位元組) 前言

    歷史銘刻在空間之中,觀察空間環境可以讓我們更深刻而細膩看到歷史的痕跡,透過對空間的分析解讀與詮釋,不僅僅將村史的書寫更加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同時也讓我們對於周遭生活環境的知覺更加敏銳,然後我們會驚覺,我們對待周遭環境的方式,一如我們對待我們的歷史記憶。

    事實上在台灣已經有許多文史工作者或自然生態工作者,在各地進行這方面的工作,像是各地的史蹟導覽,賞鳥解說,社區自然步道等等都是。但是,不一定是著名的古蹟或奇異的風景才值得我們去觀察分析,尋常生活中的花草樹木,蟲鳥魚獸,民居聚落,都可以讓人挖掘出背後一長串的故事。像是福壽螺如何佔據我們的田野;溪裡成群的香魚如何消失不見;原本造型典雅的古橋,如何翻建成單調無趣的水泥物;聚落香火鼎盛的老廟又是如何拆毀重建。

bludot.jpg (523 個位元組) 方法與步驟

1.地景單元的觀察分析

    如果我們是剛剛進入這個聚落,那麼我們需要對此地做些初步的觀察,以便發掘問題;如果我們是久居的在地人,那麼我們更需要用孩童好奇的眼光,去重新發現我們熟悉許久的環境。觀察的單元元素建議如下:

  (1)自然環境資源

溪流的走向、自然動植物的分佈、地勢、氣候、土壤。

  (2)社區建物的配置

聚落的分佈和自然環境的關係、朝向、出入口、整體景觀。

  (3)人和自然/土地的關係

居民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及其耕作收穫的方式。

  (4)地標、歷史地點及公共空間

明顯而可辨識的建築物或景觀、碑、牌坊、廟、市場、教堂、公共空間。

 (5)交通動線

道路分佈及和居民生活的關係、交通工具、人群集結點等。

 (6)建築形式

興建年代、造型風格、使用建材、居民的活動、使用痕跡等。

 (7)民居生活方式

日常作息、在聚落中活動的時空路徑、家居生活及佈置等。

 (8)空間的變遷

所有的地景觀察都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幾個問題:以前是怎麼樣?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?

2.踏勘前的準備動作

   在我們重新認識我們居住的家園,事前都需要一些資料收集的準備動作,確定了我們要踏勘的主題(尋訪伙房?伯公?或是生態觀察?),然後再結合眾人一同前往,當然,所有的過程都開放讓居民來參與,就會更活潑精采。

準備重點建議如下:

(1)收集文獻資料

(2)調閱各式地圖(老地圖、都市計畫圖、地形圖、航照圖等)

(3)採訪口述歷史

(4)在地圖上標示位置

(5)確定踏勘主題、路線、範圍

(6)組織踏勘隊(當地耆老、居民、自然與歷史人文專家、記者、攝影)

3.實地踏勘

 實地踏勘是整個活動最重要的高潮,我們可能重新發現了一處古遺址,或者重新認識我們的家鄉,所以整個活動的記錄是很重要的,建議一定要拍照和拍V8,並且記得找地方記者來報導,這可是村史上的一件大事呦!當然在踏勘過程中,不斷對照先前資料,或是詢問老居民,做下摘要記錄,也是很重要的。踏勘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下:

(1)輕便的衣服裝備、水糧

(2)攜帶地圖、筆記

(3)記得拍照、攝影、錄音

(4)氣候不良,則另擇期舉辦,不要冒險。

4.踏勘後的整理工作

 雖然踏勘之後,大家一定是筋疲力竭,但是整理工作也是要做的。整理好的資料可以作為後續踏勘或是其他活動的材料,例如:

(1)繪製導覽地圖

(2)培訓導覽人才

(3)成立當地導覽組織 

(4)繪製文化地圖

(5)製作地景解說告示

(6)設計公共藝術

(7)製作空間復原模型

(8)推動空間改造計畫

(9)結合鄉土教學、社區教育

(10)發展文化休閒產業

農村裡的巷道景觀、田園風光、鄰居之間的互助及因應各種環境所衍生的生活禮俗,構成了一個農村的特色。今日由於都市化及人口的外移,導致人們在感情上的嚴重失落及疏離,因此在進行營造農村新風貌,找尋社區文化的認同時,我們需針對一些當地的歷史背景資料、現況及未來發展進行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wulogo.gif (9162 個位元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