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田野調查方法介紹

bludot.jpg (523 個位元組) 資料研究與蒐集

  1. 史料的建立:史料的種類包括了書籍、未編印成冊的文字資料、口傳資料、民間文書、關連物件、史蹟遺址等,這些都可以提供重建歷史的素材。長期以來,我們太過於仰賴已印成書的歷史資料,所以往往忽略了我們周遭中的紀錄也是歷史的一部份。因此我們要有多元史料的觀念,才能提供社區豐富歷史的內涵。

  2. 庶民史的史觀:我們可以從民間蒐集各種資料作為歷史學研究的材料,以及教學的材料,所以田野調查對歷史研究與教學都是很重要的。

  3. 史料的構成:包括實物、文書、口傳等等。

bludot.jpg (523 個位元組) 研究調查內容

在從事田野人文研究調查時可分成三個基本概念:一是人與地的關係,二是人與人的關係,三是人與超自然的關係。從上述三個架構來觀察田野人文調查,可歸納出幾個方向:

  1. 地理生態:以歷史觀點來看,較重視人文生態,而地理學有幾項特質:一是重視區域的特質,二是重視人地關係。不同時代的人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如何維持經濟生活?如何讓物資流通?三是空間結構:聚落的形成、交通線的往來等。
  2. 產業經營:例如台灣從早期的平埔族狩獵、遊耕,後來漢人引進水田稻作、種植茶葉、熬煉樟腦、退輔會輔導高山蔬菜及水果。由上述可看出台灣產業的變化:從純粹的農業,到日本時代建立的工業化基礎及初步的工業化,到1960年代的工業化社會,到現在的資訊業、服務業的社會。這樣的產業變化在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特色,因此對於目前存在本社區中多數賴以為生的檳榔產業,一樣見證了此時農村的物質文化。
  3. 日常生活:人若習慣於每天固定的生活,容易喪失對周遭生活敏銳觀察的能力。就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而言,從客家尋常的飲食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另一種飲食文化,因此客家人的生活習慣與特別的飲食文化,也是社區在進行營造時值得注意的。
  4. 親族人倫:台灣的社會是個移民社會,在傳統漢人家族的結構中,是以男系為主的家族觀念,例如有幾個兒子就以長房二房等稱呼之。又如在同一個家族中,男與女的權利義務有所不同,分家、婚姻等情況也有不同。
  5. 社群聚落:就族群的特質來看,台灣地區的客家人的佈以山區居多,泉州人的分佈則是靠海居多,漳州人的分佈則在海線往內陸的區域。由上述可瞭解族群的特質,再者如社區中的伯公、鐵漢樓、劉氏宗祠,同樣反應了過去社區中的聚落變化,值得我們在進行本社區再造時,必須加以重視的。
  6. 生命禮俗:歷史是多元性的,現在西方的歷史在探討「body history」,即是探討人的歷史,因此想要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對自己是如何認知、如何理解的,就該從一個人本身的生、長、婚、喪來進行了解。一群人或是一個民族都有相同的習慣,因而形成一套相似的民俗就是歷史。例如台灣的民俗中,小孩出生時,有「度晬」等等的儀式;女孩子十六歲時,有「成年禮」的儀式,台南媽祖廟「開隆宮」,每年七夕時舉行的「成年禮」儀式;婚禮也有固定的傳統儀式,例如新娘頭上要撐一把黑傘,禮車上要掛一根竹子帶塊豬肉等等,種種儀式皆有民俗文化的意義;喪禮儀式中,漢人的祖先崇拜,除了有慎終追遠之意,也將已逝的祖先視為神,冀望能得到其庇蔭。
  7. 年中行事:即作息的生活節奏。例如農曆的正月初一是春節的開始;正月初九要祭拜「天公」;正月十五是元宵節,小孩子玩火把、提燈籠,也是屬於社交活動的節日,可以看花燈,男女聯誼,男孩子「跨菜畦,娶好某」,女孩子「偷採蔥,嫁好尪」,懷孕婦女採竹籬笆可以生男孩;二月初二「土地公生」要拜土地公,十二月十六日「做尾牙」,所以傳統市場選初三與十七作為休市日;三月是農閒時分,三月初三「三日節」拜太陽,三月十五拜「保生大帝」,三月二十三拜「媽祖」,所以有「三月 (瘋)媽祖」;五月五日端午節;七月是鬼節,七夕祭拜牛郎織女,七月十五是中元節,祭拜孤魂野鬼;八月祭拜月亮,八月十五是中秋節;十月十五日是下元;十二月有冬至,然後過年,年曆循環,週而復始。
  8. 民俗藝能:休閒或宗教節慶會有戲曲、藝陣、說唱、童玩等各種遊藝活動。
  9. 民間信仰:有各種不同的神祇祭儀,各地的寺廟也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標的物。
  10. 文化變容:文化變遷的情形。

bludot.jpg (523 個位元組) 調查成果的紀錄與應用

  1. 記錄方法:文字、錄音、影像。
  2. 研究應用:分類、整理、考證、撰寫報告、教學傳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wulogo.gif (9162 個位元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