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堆時期(1721年--1800年)


       康熙六十年(1721),朱一貴之役,六堆村莊組織團練,並召集了十三大庄、六十四小庄的男丁起而作戰時,「五溝水」已經是其中的一個大庄。顯然五溝水在開庄後的十年間左右,人口增加的很快,西盛部分,人群也開始慢慢聚居了起來,當時的熊姓族人,生性強悍,因而扮演著村莊統御者的角色,這種情形,一直維持到後來更有權勢的祭祀公業財力進來以後,熊姓族人把大部分的土地都賣給了別人,帶著錢財,回去了原鄉,只留下少部分族人在五溝水,並且保有著東興庄的一部分土地為止。而在西盛庄的居民也逐漸的成長,尤其是「吳」姓族人,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,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。

開基伯公忠勇祠       此期間,萬安上游常山洪暴發,造成五魁寮溪的氾濫,大水從東北方直貫而下,常沖毀村外的墾地,甚至淹入村中,因而墾民在村子北方一公里,一個叫「六份水」的墾地上,建立了一座朝向大水來向的伯公祠,即今五溝水人稱的「開基伯公」。而在村子的東南角,靠近大伯公所在的士墩邊緣,也建立了一座「忠勇祠」,以祭祀在佳佐和閩南人的械鬥中,暴死的六堆孤魂。

       此外,由於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平埔族和閩南人的部落,所以,自開庄以來,五溝水與外族之間便時有磨擦。

       東邊的萬金、赤山和南邊的佳佐等地,前曾有高山族在此居住過,在高山族退入山後,到了康熙年間,有廣東省潮州府人由潮州、林邊等地遷移到佳佐,另有力社的平埔族遷人赤山,以及內埔老埤的平埔族遷往萬金。由於赤山、萬金一帶多為砂質河床,土壤不甚肥沃,灌溉又不便,故生計較窮,相對於此,客庄的富腴,成了他們覬覦的目標,所以除了村中的防禦設施外,在靠近平埔部落的入口設立「守崗」,在來自山地的水源處派人「把水」,更在水稻成熟季節的夜間派人「看禾」。另外,赤山與萬金的平埔族,由於前曾與閩人雜居,故其風俗語言多受其影響同化而至與閩人幾無差別,所以,其與五溝水附近之閩南人間,向來友善,除相互貿易外,其與外界之交通,也取路於佳佐,而不通向五溝與大林,甚至聯合佳佐以對抗粵籍,為了與平埔及白人之對抗,五溝水聚落除了溝渠的圍護外,沿著村外,以及村內水溝的兩旁,也植滿了茂密的莿竹,並且在通往萬金的方向,也設立了柵門。

      但是由於人口的持續增加,客家人民不斷地向沿山埔地開墾,其和外庄之間的衝突糾紛也一直不斷。根據記載,清廷曾於一七六O年代,派兵駐守於此,以防「蕃害」,但是,一直到日據前,赤山、萬金的部落,和粵籍部落間,都還是處於一種敵對的關係中。但隨著經濟力量的擴大,五溝水人買下了平埔族大部份的土地,並在萬金、赤山等地開闢土地,設立磚廠,並雇用山胞從事生產,於是,由於勞力的需求和經濟的依賴,土埆屋 五溝水與外庄的關係,才得以逐漸改善。 此時的村民,多以種植水稻為生,部分人已開始從事商業買賣,而一些較富有者,此時也開始營造大宅,其所使用的建材,除了隨手可得的竹枝外,也開始有了土埆與磚材。此後的數十年,在六堆的自衛自治組織下,五溝水納入了一個大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體系中,逐漸穩定成長,而由於姓氏的消長和土地所有權的變遷,五溝水的重心由東興移到了西盛庄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ack.gif (1442 個位元組)

wulogo.gif (9162 個位元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