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據時期(1895年-1945年)


劉氏宗祠一景      日據初期,留在五溝水的最後一批熊姓族人,隨著另一批泗溝水,以及大林庄的村民,移到了旗山、杉林鄉邊界的「蕃薯寮」去開墾,五溝水的原墾拓者一熊姓家族,終於完全的離去。隨著熊姓族人的遷離,五溝水同姓聚落的性格便益發的明顯了。尤其自明治四十一年(1908),劉氏宗祠在奇川、積書兩嘗的合修下落成後,劉姓宗族更儼然掌握了五溝水的文教、經濟和政治的主導權。水稻的耕種,帶動著五溝水的經濟發展,尤其是大正八、九年間,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,一般農村的經濟狀況都非常的好,因此,在這時期興建了許多橋樑和廟宇,而劉氏宗祠也於大正十年 (1921)改築完成,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配上裝飾華麗的巴洛克花園,兀立在村子的入口,雖然非常的不協調,但卻是富時殖民色彩下最時髦的象徵。 此時「蓬萊米」的輸出日本,增加了祭祀公業的收人,因而日本官吏常利用公業來進行各項捐款的募集,以及公債的推行,直到後來,因為發現稅收太少,以及所得稅的無法課征,於是,到了後半期便開始想要消滅此一組織。而法律的漏洞,辯護士以及通譯員的跋扈,更使祭祀公業的官司層出不窮,甚至,遭到了解散,而另一方面,中日戰爭的後期,米價波動,且空襲頻繁,人心不安,造成有田無人耕的現象,所以,祭祀公業事實上已經面臨了解散的困境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ack.gif (1442 個位元組)

wulogo.gif (9162 個位元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