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一日:謂之新正,家家皆於大門窗戶等處貼春聯、紅紙,以象徵歲序更新,吉祥如意。正廳神位、祖先牌位皆加以清洗置;神桌前繫上繡有精美圖案之桌裙,神桌上供以柑橘、甜粿、發粿、糖果、鮮花,香爐中香煙繚繞,於莊嚴肅穆之氣氛中,顯示歡欣之氣象。是日清晨,家中老少咸集,穿著新衣,祀神祭祖,燒香焚紙,燃放炮,以迎新送舊,客家人稱:「奉阿公」。早飯後至附近寺廟膜拜燒香,以祈求終年平安吉利。其後親友相往賀年,大抵賀客登門必互道恭喜,主人即請嚐甜粿、糖果,以示圓滿親密。兒童拜見尊長,必賞「紅包」。市面工商百業,均閉戶休息。街巷爆竹不絕,更有鼓吹隊、舞獅隊挨戶登門,吹奏吉祥樂曲,舞弄一番,鑼鼓喧揚,呈現一片新春快樂景象。
初二日:為出嫁女兒歸日,客家人稱「轉妹家」,都是回娘家之意。新婚者回娘家,尤其隆重。若有了孩子,外祖母還要以紅線繫銅錢於外孫頸項,謂之「結彩帶」,近年則以紙幣或紅包代替。
初五日:為商店開張之日,招牌匾額多結紅布為釆,並於牆壁粘貼用紅紙書寫吉祥語,如「開張駿發」、「招財進寶」等類。又是日為「過年」隔開之日,可撤去新年供神之物。年初五「出年掛」,商店早開門鳴炮營業,俗謂「火燒門前紙,各人尋頭路」。
初九日:相傳為玉皇大帝誕辰,一般人相信「天公」為神之至尊,故稱「天公生」。家設祭品,於門庭朝天恭拜,禮極隆重。
十五日:為上元節,又稱元宵日或燈節,本村稱「正月半」,係本村的小過年,尤其在東興莊舉辦的「尖炮城」更熱鬧非凡。
[Top]
初二日:為土地公生日,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,乃是地方守護神村民對土地神都相當重視。是曰家家戶戶皆祭祀祈福。除元月之外,每月初二及十六均稱為「牙」。商家照例需備牲醴祭祀。此日即為「頭牙」,祭祀之後,牲醴用以饗店中伙計。
十九日:為觀音娘誕辰。
二十五日:為三山國王誕辰。
[Top]
清明節:或在舊曆二、三月不一,自冬至起第一○六日。有祭祖掃墓之俗,客家人稱「掛紙」,唯掃墓日期不全大抵在清明節當天。
初三日:為帝爺公誕辰,本村社區公園內「忠勇祠」每年例行追思先烈之盛典,以緬懷及紀念來台先賢拓荒墾地團結犧牲奉獻,保鄉衛村忠勇精神。
十六日:為本村映泉襌寺釋迦牟尼佛誕節,洛佛式典。
二十三日:「媽祖生日」為本村德勝庄德勝宮媽祖誕辰。
[Top]
初八日:為浴佛節。本村東興庄之映泉寺,每年均舉行盛大浴佛典禮。善男信女於膜拜之後,以水一勺自佛像頭頂淋下,並以瓶裝浴佛之水,攜回沖入茶水中飲用,謂可「去病容顏」。
[Top]
初五日:為端午節,本地稱為五月節。然家家食粽,乃祭「屈原」之遺風也。近年來在沿海地區推展「伐龍船」競賽,藉以緬懷古代偉人的精神。
[Top]
十五日:相傳是日係一年之半,鄉民多以糯米製湯圓,用以祀神祭祖。
十九日:為觀音菩薩之例祭日,寺廟齋堂集信士設祭禮拜。
廿四日:為本村廣泉堂、文武聖廟恩師關聖帝君聖誕及慈雲堂恩主生日暨西秦王爺(戲王爺)聖誕千秋。
[Top]
七月俗稱「鬼月」,地方風俗不喜婚嫁及一切吉事。
初一日:俗稱「開鬼門」。家戶及廟宇多有祭祀孤魂之舉。
初七日:為七巧節,相傳係天上織女牛郎相會之日。又相傳為織女或臨水夫人婢女誕辰,故亦稱「七星娘誕辰」。七星娘為兒童守護神,凡有小兒女者,戶備雞酒,油飯等祭拜。
十五日:為「中元節」,客家人稱「七月半」。亦為地官清虛大帝誕辰。家拜祖先,及祭孤魂野鬼,為年中大祭。
三十日:俗謂「關鬼門」。
[Top]
十五日:為中秋節,與過年、端午等節同為一年三大節之一。例祭祖先及福德正神。家食月餅,取其閤家團圓之意。亦每邀親友盛宴賞月。近年青年男女結伴郊遊,通宵賞月之風漸盛。又舊時農家每以竹枝繫金紙插田中,以祭田頭伯公,蓋取古時所謂春祈秋報之意也。
[Top]
初九日:為重陽節,亦稱重九或登高節。舊有登高之俗,兒童則作放風箏遊戲,今漸不流行。唯近年政府有尊老敬賢之典,以此日為「老人節」;例由地方政府辦理敬老活動,由地方首長帶壽桃、紀念品,登門造訪壽星(八十歲以上者),以表敬老之意。
[Top]
十五日:相傳為下元節,又為三界公生日,各家祭拜,或演戲酬神,以祈福佑平安。
[Top]
冬至日:為冬季之開始。村民多於此日殺雞、宰鴨,燉以當歸、八珍、十全等補藥,家人分食進補,以禦冬寒;亦有以糯米、龍眼乾肉加糖蒸煮為米糕,用以補冬。又有祭祖及吃湯圓之習俗。而宗族中之有祠堂者,亦以是日共同祭祖。
[Top]
十六日:俗稱尾牙。多以牲醴祀土地公,並祭地基主。是日商店祀神,宴牙戶,以酬謝夥友並定來年聘僱之約。舊俗於筵席時,雞頭指向某人,即表示將辭退某人。
二十日:為魯班公誕辰。是日木工業者休業紀念。
二十四日:俗以此日為灶君與者神返回天庭報告一年之功過,故謂之送神日,家燒紙錢送神,並舉家大掃除,名曰「淨垢」。
二十五日:俗稱「入年掛」家家戶戶是辦年貨、買新衣、寫春聯、門楣上貼「五福紅」及「迎春接福」。開始準備過年物品。是日相傳為天神下降之日,監察人間善惡,故特禁吵架、壞物,不得討賬討債,禁忌頗多。
三十日:為一年除夕,俗稱過年。是日正午過後,以牲醴、年糕、發粿等祀神祭祖;並以五味碗祭門神、灶神、地基主等;祭畢,燃放鞭炮,謂之「辭歲」。晚餐家人圍坐歡宴,俗稱「守歲酒」,亦稱「團圓飯」。家有子弟,皆分「壓歲錢」。舊時豐厚快樂之家,多有通宵不寐者。
[Top]